周朝(约公元前1064年至公元前256年)是中国历史上继夏、商之后的第三个统一王朝,也是延续奴隶制的第三个王朝。周武王姬发在诸多贤臣的辅佐下,推翻商朝億策略,建立周朝,国祚长达七百九十年。武王在《尚书·泰誓》中曾感叹:“我虽有亿万百姓,却多离心离德;幸而有十位忠臣,同心同德。”后世典籍记载,这“十人”被称为周武王的十大名臣,他们分别是:周公旦、召公奭、太公望億策略、毕公高、荣公、太颠、闳夭、散宜生、南宫适和文母。
周公旦
周公旦,姬姓,名旦,是周文王的第四子,武王的弟弟,因受封于周地,被称为周公。他是周武王最信任的谋臣之一,辅佐武王伐纣立国。武王去世后,成王年幼,周公旦代为执政,平定“三监之乱”,为王朝稳固打下基础。他还制定礼乐制度,完善国家典章,被后世尊为“儒学元圣”。
召公奭
召公奭,姬姓,名奭,因采邑在召地而得名,是周武王的弟弟。他先后辅佐文王、武王、成王和康王,是历经四世的重要辅臣。武王分封他到蓟地(今北京),建立燕国,但他本人常留在都城协助朝政。成王继位时,他与周公旦共同辅政,为“成康之治”的出现作出巨大贡献。
展开剩余72%太公望
太公望,即姜子牙,姓姜,名尚,号飞熊,后人尊称“吕尚”。他在渭水河畔垂钓时被文王识才起用,后任太师。文王去世后,他继续辅佐武王伐纣,开创周朝,后被封于营丘,建立齐国。武王死后,他又与周公旦一道辅政,推动了周初的盛世局面。
毕公高
毕公高,文王第十五子,因受封于毕地而称毕公。他随武王讨伐商纣王,并护送武王进入朝歌。武王去世后,他继续辅佐成王,后来又与召公奭一起辅佐康王,维持周初的稳定,奠定了“成康之治”的繁荣。
荣公
荣公是文王时期的重要大臣,参与辅佐武王伐纣。武王分封他于荣邑(今河南巩县一带),后人以地为氏,形成荣姓。虽然史书记载不多,但他的地位在开国功臣中不可忽视。
太颠
太颠是“文王四友”之一,周朝开国元勋。史书记载他在武王伐纣时手执宝剑护卫武王億策略,是忠勇之臣。
闳夭
闳夭,亦为文王四友之一。他在文王被纣王囚禁于羑里时,设法以美女、珍宝献给纣王,使文王脱困,为日后伐纣成功立下大功。
散宜生
散宜生同样是文王四友之一。他与姜子牙、闳夭等人一同筹划营救文王,后来被分封于大散关(今陕西凤翔西南)。他是周朝开国的核心人物之一。
南宫适
南宫适,又称南宫子,也是文王四友之一。早年投奔文王,后成为周朝骨干力量。他曾在战役中俘获敌国君主,战功赫赫。文王去世后,他辅佐武王伐纣,并将纣王积聚在鹿台的财富与粮食分发给百姓,赢得人心。此后,他还将商朝象征王权的九鼎迁至周都,象征周朝正统。
文母
文母,即太姒,是周文王的妻子,周武王的母亲。她在后世典籍中被尊称为“文德之母”。关于她的身份,历史上有不同说法,有学者认为她是武王的妻子,但更多的资料显示她是武王的母亲。作为周朝开国的母仪人物,她对王室的稳固与王朝的延续影响深远。
综上,周武王的十大名臣不仅在伐纣建国过程中功不可没,更在周初政权稳定、制度建设与盛世开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他们的智慧与功勋,为周朝长达数百年的国运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发布于:天津市查查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